从供应端来看,短期大规模减产的可能性较小。从钢厂产量来看,由于7、8月钢厂生产都有利润,所以除极少数有资金困难的钢厂和外购钢坯生产的调坯轧材企业之外,基本上所有的高炉钢厂都是满负荷生产,尽管螺纹钢社会库存持续下降,但钢材库存较去年明显上升。由此会产生两个方面的冲击:一是,贸易商不断去库存,在与钢厂拿货的时候优惠很大,而贸易商还在现货市场上压价销售;另一方面,钢厂库存压力加大,据中钢协数据统计,8月下旬末重点钢企钢材库存量1424.16万吨,较去年同期增长14.37%。在钢材价格持续下跌之际,钢厂存货减值压力很大,由此不继续提高对钢贸商的优惠,钢材出厂价继续下压,这就导致恶性循环。
一看投资。从资金面来看,去年整个银行间的贷款规模是80万亿元,但去年加权平行利率已经达到了8.7%左右,也就是说80万亿元左右的贷款中,有6万亿元是用来还利息的,这相当于什么规模呢?在2005、2006年GDP只有20万亿元的时候,新增贷款规模都达到了6万亿元。实际上去掉还贷成本之外,整个新增也不过是相当于20万亿元左右的规模。从资金使用效率上来讲,可以认为现在整个贷款是萎缩、收缩的状态。一方面是资金面偏紧张,也就是说无论怎么降息,也只是局部性的改善,没有办法实质流入到钢铁相关类的企业中来。最重要的两个投资主体——房产和基建都有下行风险。所以整体来看,螺纹钢还在下行趋势中。
工信部产业政策司司长冯飞9月13日表示,钢铁业兼并重组面临着税收、金融等难题,导致兼并重组问题重重,其市场环境亟待优化。宝钢集团董事长徐乐江也在上述论坛上称,目前钢铁行业还没有一个公平、公正、法制的市场环境,无论是税收还是环保方面,市场环境都不成熟。对此,他呼吁政府部门按照三中全会制定的大方向进行改革,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这些问题若得不到解决的话,“今天谁做兼并重组,可能谁就垮得快。”
2014年上半年,88家会员企业共实现利润74.80亿元,同比增加42.76亿元。但钢铁主营业务仍亏损6.6亿元,并连亏11个季度。此外,88家企业中,有25家亏损企业,亏损额超过76个亿。工信部发布了《关于进一步优化企业兼并重组市场环境的意见》,钢铁企业在兼并重组过程中面临着税收、金融支持、土地政策和人员安置这四大难题。
基建需求下降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供应端发生了什么变化?供应端对价格的压力在哪里?对于基建投资放缓,这意味着在地产行业对钢材需求的替代消费很难有持续性。基建需求下滑,主要是目前地方政府土地财政下降,而中央财政预算受国内增值税、进口环节税收等增幅低的影响,未来几个月,仍然存在去年收入基数逐步提高等,中央财政收入增长仍较困难,地方部分省份财政收入增幅可能明显回落,收支矛盾突出。
8月中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幅意外大跌,创2008年12月以来新低,发电量年内首次同比下跌。在这种背景下,螺纹钢价格将走向何方?为此,本期《中证面对面》邀请宝城期货金融研究所所长助理程小勇和国泰君安期货高级研究员刘秋平来为投资者进行解读。8月以来,上海螺纹钢期价跌幅非常之深,9月10日螺纹钢期货主力合约成交创天量而价格却创地价,原因何在?
刘秋平:现在也不是大牛市,股指出现了低位反弹和修复。以钢材来举例,螺纹钢价格持续下跌,但钢厂利润实际上是这几年来最好的,主要原因在于原料价格的跌幅大于成材价格的跌幅。其他的行业也类似,比如说化工和粮油行业等盈利都在好转。所以股市和商品的价格逻辑不一样,出现了股市涨而商品跌的局面。市场对改革有比较大的预期。在7月份、8月份经济数据较为悲观的基础上,股指却拉出几根阳线,主要是投资者有这样的预期:经济数据越差越有利好政策来推动。我们认为,实体经济实在比较弱,从钢材以及其他一些行业来看都是如此,所以如果没有基本面的共振,股市也不容乐观。
钢材供应增速远超需求增速。1-7月份中国螺纹钢累计产量较去年同期增长8.78%,这高于上半年GDP的增速;而1-7月份房屋新开工面积较去年同期下滑12.8%,作为房屋建筑的开始阶段使用量最多的原料,新开工面积往往可以视为螺纹钢需求的先行指标。在焦炭和铁矿石价格持续下跌的情况下,钢材生产成本逐渐下移,最高时期板材毛利达400-500元/吨,而螺纹钢的毛利润一度达到200-300元/吨。8月铁矿石继续大幅下跌,但由于螺纹钢跌幅较铁矿石和焦炭价格要大,因此钢厂利润逐步收敛。
多空都有明显的加仓动作,因此往往意味着有一波大行情在酝酿。目前来看,钢材利润收敛、旺季销售回暖、原材料和产成品价差过大的多头占据上风。螺纹钢俗称“小股指”,但7月下旬以来A股快速反弹,上证指数在第三季度以来涨幅已经超过14%。同是经济的“晴雨表”,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差异?
当前中国钢铁业已进入兼并重组的时间窗口期,政府在本次兼并重组中的总体思路是由问题导向政策,即政府通过创造优化市场环境,重点解决兼并重组过程中碰到的问题。近年来政府部门已多次推动兼并重组进程。早在2013年初,工信部、发改委等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加快推进重点行业企业兼并重组的指导意见》就提出,到2015年,全国前10家钢铁企业集团产业集中度提高至60%左右,形成3~5家具有核心竞争力和较强国际影响力的企业集团,6~7家具有较强区域市场竞争力的企业集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