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也应该看到,钢铁物流的高成本正在困扰着市场,成为当前国内钢铁企业和钢贸商效益增长的“瓶颈”。在我国,钢铁行业的物流成本占销售额的比重为11.1%,这一指标高于全部行业平均水平2.5个百分点,高于日本同行业5.6个百分点;包括采购、运输、库存、管理、回收等成本在内的钢铁物流成本占到产品总成本的20%~30%,甚至更多,而世界发达国家钢铁物流成本仅为其产品总成本的8%~10%。在我国钢铁物流成本中,运输成本占58.9%,仓储成本占2.9%,配送和物流加工成本分别占12.6%和7.8%,其他成本占17.8%。显然,运输环节是控制物流成本的关键。
我国钢铁物流业依旧存在散、小、多、乱现象,集中度较低。此外,这些年海运费、煤、电、油、运等价格上涨,也导致钢铁物流成本大幅上升。日前,国家发展改革委下发了《关于调整铁路货物运价有关问题的通知》,决定自2014年2月15日起,调整铁路货物运价,铁路货物运价由政府定价改为政府指导价。按照《关于调整铁路货物运价有关问题的通知》,全路实我国钢铁企业依旧处于“微利”状态。据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统计,2013年,我国大中型钢铁企业(占全国产量的81%)实现销售收入同比增长3.89%,小于产量增幅;实现利润228.86亿元,同比扭亏为盈;销售利润率为0.62%,同比提高0.66个百分点,盈利水平偏低,且仍有一批钢厂亏损。同时,由于我国钢铁企业物流管理方面的不完善,导致钢材产品从生产到终端用户的流通渠道过于冗长,直供产品所占比例仅为30%~50%,多次运输也直接导致钢铁物流成本上升。
这是日前《中国冶金报》记者在采访中所获悉的当下钢铁流通业存在的问题。业内人士表示,要改变物流高成本的现状,还需要企业、政府多管齐下。2013年,我国粗钢、生铁和钢材累计产量分别达到77904万吨、70897万吨和106762万吨,比上年同期分别增长7.5%、6.2%和11.4%。结合2013年钢材、坯进出口量测算,2013年我国粗钢和钢材资源供应量分别为72825万吨和101936万吨,同比分别增长7%和11.2%。2013年进口铁矿砂及其精矿81941万吨,同比增长10.2%,加上国内生产的铁矿石、焦炭、煤炭、废钢和铁合金等钢铁原料,其物流量若按照1∶5的比例计算,钢铁业产生的物流量在40亿吨以上。“十二五”时期,我国钢铁物流的流通范围将进一步扩大,钢铁物流量将以年均10%以上的速度增长。业内专家表示,当前我国每年的钢材流通规模已达到数亿吨,为我国钢铁物流业发展构筑了巨大的活动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