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电子商务如火如荼,传统钢贸行业日渐式微、转型升级迫在眉睫的关键时刻,国内钢贸商正加快转型,纷纷建设大宗商品的电商平台,探索钢贸行业未来发展的新方向。20日,中国五矿集团倾力打造的、以钢铁产品为突破口的大宗商品电子商务交易平台——鑫益联正式浮出水面。专家指出,在关注越来越多的钢铁企业涉水电商的背后,更要注意钢铁流通模式正在发生变化。据了解,钢铁业流通规模达12万亿元,占到生产资料交易的20%。目前我国钢铁流通商达20万家,整体呈现“散、乱、差”的状况,良莠不齐。近3年来,钢铁行业持续“寒冬”,使钢贸商的日子格外艰难,传统盈利模式面临挑战。全联中小冶金企业商会名誉会长赵喜子介绍,当前钢铁全行业负债率达70%,一些企业甚至超过80%,这些企业发展的融资方式仍然主要是银行贷款。与此同时,今年一些银行对钢铁业已经抽贷10%,同时提高了利率,使钢铁业的资金链更为紧张。全行业危机加剧了钢贸商的困境。在行业生存空间日益狭窄的背景下,部分钢企违规操作、重复质押、借钢投机,使金融业对钢铁业更加“退避三舍”。
在中国钢铁全行业深陷产能过剩的漩涡之时,许多钢铁企业开始“求变求生”。许多钢铁企业与电子商务结合,尝试进入新领域。中国钢铁行业的低迷和亏损仍在持续发酵。中国全联中小冶金企业商会名誉会长赵喜子20日在“2014年中国钢铁产业企业家年会”上表示,自2011年以来,中国钢铁行业已经经历了三个“冬天”。2013年钢材的销售价格指数滑落到20年前的水平,仅与1994年持平。
尤其是今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速放缓,房地产、制造业等下游行业投资需求下降,钢铁行业需求不振、企业信心低迷。前4个月,对钢铁行业拉动最大的房地产行业继续降温,房地产开发投资和房屋新开工面积继续下行。此外,赵喜子指出,环保对钢铁行业的约束也不断加大。许多中小企业不堪由此带来的成本压力纷纷倒闭。更为严峻的是,钢铁企业资金面十分紧张。目前钢铁企业负债率普遍高达70%,应收账款和库存不断提高,不少钢企甚至靠降低折旧和变卖资产来装点账面利润。在钢铁企业总额数万亿元(人民币,下同)的负债中,近一半是银行贷款。“在这种情况下,银行贷款就是企业的救命稻草,但今年开始,银行对一些钢铁生产企业抽贷已达到10%,至少抽贷1400亿元”,企业资金链断裂的危机加剧。在严峻的形势下,许多钢铁企业开始寻求转变,并将目光投向钢铁电子商务。
未来有希望提高到20%-30%,对钢铁行业早日度过“寒冬”有益。钢贸商要持续加强创新,预计全行业还要坚持三年才能度过“寒冬”。专家同时指出,电子商务平台绝不仅仅是行业“过冬”的权宜之计,更是未来钢铁流通业的方向,对钢铁业转型升级至关重要。这将有助于加深电子商务在钢铁产业中的应用,加速提升行业信息化水平,带动钢铁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同联动,进而有效提升钢铁供应链的整体竞争能力。但另一方面,业内对钢铁行业集体涌入电商领域也表示了担忧。中国金融材料流通协会会长刘雷云指出:“不要一窝蜂全去搞电商,全去圈地搞贸易,搞物流园;全搞全产业链。不然的话,过几年也会过剩。”他表示,应该有所为有所不为。每个企业应该根据自身特点,依靠创新提升价值,在全产业链中找准自己的位置。
据业内人士统计,目前已有包括钢银、上海钢铁交易中心等100多家第三方交易类钢铁电商平台上线。五矿集团的电商平台鑫益联20日也在钢铁产业企业家年会上举行产品发布。不过由于缺乏电商运营经验等因素,这类钢铁电子商务的成功范例并不多。此外,网上能不能买卖钢材,受行业内消费理念和消费习惯等问题影响较大。在传统的钢铁行业,采购等又涉及一些企业的灰色领域,因此推广更为不易。作为一家中型钢贸商,南京钢首金属实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刘耕在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表示,钢企试水电商是一个顺应时代发展的重要转变方向,但是具体运营需要许多探索和资金支持。
“在这种困境下,钢铁行业从传统销售模式向电商平台过渡的 窗口期 已经打开,必须构建行业性、开放性、规范性的钢铁电商平台。”五矿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喻恩刚表示。工信部信息化司副司长董宝青介绍,以电子商务创新为模式重新赢得金融业对钢铁业的信任很重要,以可靠的平台将风险降至可控的位置,从而促进行业健康发展。据介绍,自2012年以来,大宗商品电商化已经成为行业新趋势。目前已有100多家第三方交易类钢铁电商平台上线。20日,鑫益联投入商业运营的同时,还与一些银行签订了合作协议。喻恩刚指出,依靠鑫益联电商平台,全产业链信息公开、透明,钢贸商将能打通商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从而规避风险,提高钢铁流通效率,降低流通成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