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产能过剩和企业亏损运营的原因,从外部看,一是受经济增长过度依靠投资拉动的影响,从2008年~2010年新增产能近3亿吨;二是受地方政府GDP增长及财税收入的影响,地方大部分税收来自生产项下,而不是消费项下;三是地方政府维护社会稳定的要求,即使是亏损运行、产能过剩也不压产。从内部看,钢铁企业自身也不想调整,一是企业只有保持产量,提高劳动生产率,才能保证企业的“流动性”,支付各种成本、员工工资和还贷;二是现行银行借贷主要是看企业现金收入的多少,有一定数量的钱进来就可以“借新还旧”。
过去30年,中国钢铁工业的大发展,是与我国经济增长方式和GDP总量的增长相适应的。“在固定资产投资中,33%是用来购买钢材的。北京举办奥运会之前的建设,就消耗掉了千万吨钢。”在GDP增长7.4%的情况下,国内钢材产量同比仅增长6.4%。同期,钢材表观消费量同比增长4.76%。“钢材表观消费量增速低于钢材产量增速,而钢材价格是由市场供需决定的,因此钢材价格呈现持续下降的态势。”徐匡迪说。
今年上半年经济转型的最大特点,是国内最终消费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最重要动力。过去,我国经济发展主要依靠固定资产投资拉动,但是今年上半年,国内最终消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已经达到54.4%。同时,由于上半年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仅增长17.3%,其对GDP的拉动作用下降到48.5%,而出口的拉动作用则是-2.9%。就是在增速回落之后,失业率没有上升。国家通过改革减少了审批制度,使企业的成立相对容易。今年上半年,全国新登记注册市场主体593.95万户,同比增长16.71%;新登记的私营企业达到158万户,解决了大量的年轻人就业问题。
今年上半年,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会员钢铁企业累计实现利润总额74.80亿元,销售利润率仅为0.4%,远低于银行贷款的利息。“如此低的销售利润率,钢铁企业还银行贷款利息都很困难。”徐匡迪表示,“前些年钢铁企业不断做大的结果,是借了大量的银行贷款,这就造成了钢铁企业的财务成本非常高。”美国认为产能利用率的正常区间在78%~83%,小于75%就是过剩;我国炼铁设备的产能利用率为73%,炼钢为68%;长材的产能利用率相对较高,其中螺纹钢达到86%,优质棒材达到90.6%,线材达到79.8%;而板材的产能利用率相对较低,平均只有70%,其中中厚板仅为60%。徐匡迪指出:“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板材是先进材,长材是落后材。各个国家的发展阶段不一样。我国正处于城镇化、工业化的进程当中,基础设施建设需要的主要是长材;而西方国家的城镇化和工业化早已完成,汽车、家电等最终消费品更新需要的是板材产能。”
我国国民经济的转型已经趋稳:第一季度GDP增长7.4%,第二季度增长7.5%;新增就业人口757万,完成全年计划的73.7%;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2.3%,比全年的调控目标上限低了1.2个百分点;进出口贸易顺差收窄6.5%,出口趋于回暖;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利润同比增速稳定在10%左右,其中6月份达到17.9%,到7月份又回落到10%左右的正常水平,维持同比增长的态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