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给海外的竞争者们带来了巨大的麻烦,他们也不得不通过降价来提高竞争力,这导致所有厂商的利润下降。而在中国,这些生产商可以获得廉价的贷款来继续生产和出口。这种模式带来的一个风险是中国的信贷泡沫进一步扩大,从而使得中国经济更加容易受到增长势头下滑的影响,并且会导致产能进一步扩大。例如汽车和家用电器的消费者。用于生产消费品的钢铁、玻璃和化工产品成本的降低可能令他们受益。但对于制造商和决策者而言,这意味着艰难的抉择,如何来防止由此造成的负面影响进一步扩散、如何避免更多公司、甚至是自由贸易受到威胁都成为他们必须考虑的问题。
损害全球行业的盈利能力,他指的是全球钢铁行业。他表示,中国产品供应过剩可能正造成中国以外的更多高效生产商被淘汰,这些企业无法与获得政府补贴的中国产品竞争,这导致这些企业走向破产。许多国家选择了贸易制裁,向中国进口商品征收高额关税。据总部位于伦敦的贸易研究机构全球贸易预警组织(GlobalTradeAlert表示,在钢铁、铝、水泥、平板玻璃、风力发电机和太阳能组件这六个中国存在过剩产能的行业,自2009年1月份以来的所有贸易制裁案例中,有75%的制裁目标是中国。
总体来看,中国在同期有大约46%的时间被列为国际制裁目标。美国的比例为34%,欧盟为43%(数字之和大于100%,因制裁措施通常针对多个国家)。在某些情况下还会引发贸易战。在美国和其他民主国家,这种限制措施使得中国变为经济全球化的负面典型,至少在公众的观念中是如此。中国的钢铁出口(包括出口至美国的钢铁)遵守世界贸易组织(WTO)的规则。该部表示,中国钢铁绝大部分供给国内市场,只有8%的粗钢出口海外,不存在倾销行为。(“倾销”即以低于市场价格出售商品。)
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大型跨国钢铁生产商屈指可数,难以缓和各国内部的民族主义情绪。根据OECD,1995至2013年间全球范围内的所有反倾销贸易案中,有28.5%的案件与钢铁有关,这是到目前为止诉讼最多的行业。这其中,中国被定为诉讼目标的案件占35%,位居榜首,数量远超第二位。全球钢铁行业的产能比消费需求高出5.55亿吨。其中大约37%的过剩产能来自中国。
钢铁价格和利润出现下降。中国政府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至2014年2月,中国钢铁平均价格下降四分之一,与美国进口钢铁价格降幅基本一致。因为包括印度、越南、伊朗和沙特在内的其他国家也在效仿中国,试图建立大规模的国有钢铁产业。中国的钢铁产量增幅仍明显高于其他国家。OECD估计,2012至2015年,中国将占到全球新增钢铁产能的40%左右,尽管中国政府正在努力收缩过剩产能。
|